大體來說, 台灣是一個對行路人很不友善的一個環境。
不友善的程度當然因不同城市而異, 當行人在騎樓中穿梭來回時, 很少有人不會遇到停滿了的機車、檳榔攤或小攤販、占車位的盆栽、直接把生財空間擴展到騎樓的各種店面、或者地上東一塊水漬西一堆狗屎之類的, 當行人被迫走出騎樓到馬路上時, 面對的則是各種臨停的車輛、萬馬奔騰的機車、間或來幾部自行車、電動輪椅點綴、再偶有急靠過來的公車或是其他車輛嚇人一跳的。
我還沒提偶而失蹤的人孔蓋或是一路絕對不平的騎樓地面與路上的幾攤水花。
所以說, 走在路上的行人絕對稱不上悠閒從容, 反而像是在進行一項又一項的體能藝智競賽, 得要眼觀四面, 左穿右閃的。
從環保與健康的角度來看, 巷子口走幾步路就到的距離真的只要用腳走過去就好, 但是另一個現象是, 台灣人很倚賴機車, 機車密度之高, 世界有名。
這當然與大眾運輸系統的不普及有密切關係, 但其實有許多人是不管距離長短都以機車代步的, 機車似乎成了這些人的電動輪椅一般。
我當然合理懷疑這些人都領有殘障手冊。
不過,所幸近幾年來流行的自行車運動稍稍平衡了這種不健康的趨勢, 讓很多人重新拾回了健康的人生。
是的,騎自行車健康多了,我很清楚的記得, 國高中時騎自行車上學讓我的腿力強健不少, 在我當值星官帶著大部隊跑機場時還足以讓我一邊繞著部隊前後跑、一邊大力推著落後的弟兄前進, 想想真的受益良多。
我也很清楚的記得, 國小時從學校走回家的距離。那絕對是一段現在的父母要開車、騎車載也捨不得心肝寶貝行走的距離。
這些我都走過了, 雖然現在我的代步工具選擇很多, 但是自己腳踏實地、迎風前進的感覺還是比消耗石化燃料清新多了。
有多久沒流汗了呢 ? 週末去走一走、騎騎自行車吧, 別拿燃燒的地球代步了。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