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導演羅蘭‧艾默里奇 (Roland Emmerich) 是知名的德裔好萊塢導演,一向很喜歡在電影中運用大量的特效,他較為人所熟知的的幾部電影如下:
- 1994 Stargate (星際奇兵)
- 1996 ID4 (ID4 星際終結者)
- 1998 Godzilla (酷斯拉)
- 2000 The Patriot (決戰時刻)
- 2004 The Day After Tomorrow (明天過後)
- 2008 10,000 B.C. (史前一萬年)
- 2009 2012 (2012)
這其中, 星際奇兵是頗獲得好評的一部科幻電影,之後還發展出一系列的電視影集。而1996年由舊片改編的ID4 星際終結者,一幕外星人母艦一舉把白宮炸毀的畫面, 一新全球影迷耳目,票房也相當成功,之後羅蘭在電影中大搞破壞著名地標的特效手法似乎就開始玩上癮了,酷斯拉大鬧紐約、明天過後冰封全球都有愈玩愈重的手法,到今年的2012片中安排世界末日的場面自然更讓影迷期待。
2012 這部電影的劇情不大值得深究, 反正就是要找個原因與理由讓地球天翻地覆就是了,影迷也樂得手拿爆米玉、坐在戲院中好好欣賞一番。試想,如果真的有世界末日的話, 我們一生能親眼目睹幾次? 也只有在電影院中你我才能一再的欣賞地球被各種原因給毀掉,就像絕命終結站當中的各種不同死法一般。
這一切只要買張電影票就行了, 電影迷人之處就在於此。
在特效上,這部電影充份滿足了觀眾的期待,從加州沉入海中、黃石公園火山復甦、巨浪滔天襲捲全世界、打翻的甘乃迪號航空母艦直接往白宮撞等,種種特效都是只有在電影院的大銀幕上才能充分感受到的魄力,也應該能讓進場的觀眾值回票價。
在劇情結構上,其實有許多牽強之處:電影中的男主角傑克森(約翰‧庫薩克飾演)只是一名作家而已,居然就被他發現了美國政府的陰謀,未免也太容易了一些,更不用提他有多幸運的可以及時救出自己的小孩、前妻一票人、也不用提電影中那一部加長的禮車根本比悍馬越野車還要厲害。相較起來,「明天過後」電影當中的科學家在劇情說服力上還比較大一些。
電影當中值得一提的一個角色是老牌演員伍迪‧哈里遜演出的一個有些瘋瘋癲癲的”獨立記者” Charlie Frost,他一直在追踪美國政府的這些陰謀並且在網路與自己的電台上持續報導,男主角就是由於他而獲得了一些關鍵性的情報才得以救出家人的。
由於伍迪‧哈里遜以往的演出就十分的符合這種樣子,因此這個角色幾乎就是替伍迪‧哈里遜所量身設計的,他在片子中的演出也很成功。在電影上映前有一段由伍迪‧哈里遜錄製的影片放在 YouTube 上宣傳這個虛構的人物,觀看人數居然還超過了2012電影預告片本身。
本片上映前的行銷做得其實十分成功,在上映前就引發好一陣子的馬雅人世界末日預言話題,連 NASA 都要出來澄清一堆世界末日的謠言。很多老美對世界末日、外星人、美國政府的陰謀這些議題之所以深信不疑,其來有自,也算是老美文化的一部份了,因此其行銷能引發如此大的效果也不足為奇。
這部電影另外有個鮮明而又有趣的國際觀:印度的科學家、美國的政客官僚、中國的勞工、俄羅斯與阿拉伯的財主,這反映出了大家對各個國家主觀的刻板印象: 印度有廉價的工程師與科學家、中國提供廉價的勞力、再加上一些國際熱錢,最後全部在美國政客的陰謀中成了秘密進行的專案,打造出了世界末日前救命的鐵達尼號,world peace, 多完美的一部電影。
同樣的刻板印象在近期許多電影中都可以見到,例如「變形金剛」(Transformers) 中的印度電話客服人員、「特勤沙龍」(You Don’t Mess With Zohan)當中的中東人計程車司機等等。
當然,把這些串在一起的主角不能免俗的還是美國人,最後一幕中,由於船艙門無法關上、引擎便無法啟動,男主角最後得潛水下去把卡住的機件排除以便船艙門可以關上、引擎得以啟動。這一幕戲,直覺的讓我想起另外一部電影「獵殺 U-571」中的最後一幕,因為這兩個橋段基本上是雷同的。
另外,有點匪夷所思的是,為何設計船的工程師有這樣子的設計? 這在根本上挑戰了觀眾的常識。
這些巨大的「方舟」也讓我聯想到了「鐵達尼號」(Titanic)與電影「王牌天神 2」(Evan Almighty),只不過本片中少了笑料與愛情,卻加入了環保與人性議題,至於導演羅蘭‧艾默里奇是否成功的洗刷了只知道玩特效、劇情卻缺乏人性的評價,就有賴觀眾自己買票進場一探究竟了。
看完了之後, 我倒是想起小朋友愛聽的一則故事…若亞方舟, 果然那些地球代表性動物, 比起你所提的廉價勞工或科學家方面, 似乎更有價值…^^
不過, 人終究也是地球上的代表性生物之一, 而且得負起更大的生態保育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