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邦妮與克萊這對亡命鴛鴦的故事,就一定要提一部著名的電影「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 1967) ,這部電影就是以邦妮與克萊的相關事件為藍本所拍的一部電影,由華倫‧比堤(Warren Beatty)、費‧唐娜薇(Faye Dunaway)與金‧哈克曼(Gene Hackman)演出,曾獲得1967年的奧斯卡提名,是影史上知名的電影之一。
在這部電影當中,由英俊的華倫‧比提飾演克萊‧巴洛,費‧唐娜薇飾演邦妮‧派克,她手持長槍、一身呢帽長裙的裙擺飄揚造型,可以說是創下了近代影史上女性美與暴力結合的先例,不止當時引發一陣流行,也替後來的電影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典型,電影當中的暴力也從此不再如西部片一般是男性的專利了。
這部由亞瑟‧潘(Arthur Penn)所導演的電影當中最經典的是最後邦妮與克萊被埋伏的執法人員亂槍打死的一幕,這一幕戲被譽為電影暴力美學的經典始祖,也影響了以後許多導演的手法,是值得一再研究的一段1。
加速了邦妮與克萊悲慘結局的伊森監獄劫囚事件 (the Eastham breakout) 中,除了多名重犯成功的脫逃之外,更有一名獄警 Major Crowson 被其中一名脫逃的重犯 Joe Palmer 所殺。德州獄政單位負責人 Lee Simmons 上校在命危的 Major Crowson 之前發誓, 他會”窮盡天涯海角的獵殺這一批該負責的亡命之徒”。
於是在1934年2月,一名退休的前德州騎警隊長 Frank A. Hamer 被請出來任命為德州警方特別小組組長,他唯一的任務就是獵殺邦妮與克萊這一夥人,Hamer 同時也獲得了聯邦當局與德州州政府的全力支援,獲得了包括白朗寧自動步槍(B.A.R.)與穿甲彈等等的武器裝備。
Hamer 仔細的研究了這一批人,發現他們事實上是沿著美國中西部五個州的州界線在移動,這使他們可以迅速逃過一個州的警力追捕而到另外一個州去、同時又方便讓他們定期回去探望家人,而且這一批亡命之徒的移動路線存在一定的規律,這一個發現足以讓 Hamer 預測他們接下來的路線並安排圍捕埋伏的陷井。
Hamer 研判他們接下來應該會去探視 Henry Methvin 的家人,於是立刻安排與 Methvin 的雙親接頭,曉以大義,Hamer 成功的”說服”了他們2,獲得了他們的合作與配合,條件是從輕發落他們的兒子 Henry Methvin。
1934年4月1日,克萊與 Henry Methvin 又在德州 Southlake 殺了兩名年輕的公路巡警。雖然整起事件根據事後調查確認是 Henry Methvin 一人所為,克萊原先並沒有要傷人之意,邦妮當時也根本是在車後座睡覺,但是這卻已激起大眾對邦妮與克萊這一群亡命之徒的憤怒,更糟糕的是5天之後又有另一名警員 Constable William Campbell 在奧克拉荷馬州被殺, 群眾的憤慨之情已經因為這一連串的事件而沸騰,對邦妮與克萊的浪漫情懷與同情早已經一絲不存了。
1934年5月21日,特別小組得知邦妮與克萊一行人打算前往 Bienville Parish 一地,克萊並把 Menthvin 的父母家當成集合地點以便與 Methvin 會合。於是特別小組選定了路易斯安那州 Gibsland 南方往 Sailes 一地的154號公路邊,靠近 Menthvin 父母家附近設下了埋伏點,參與行動的成員共計6人,分別是:
-
小組長 Frank A. Hamer
-
德州達拉斯郡警長 Bob Alcorn
-
德州達拉斯郡副警長 Ted Hinton
-
前德州騎警警官 B.M. “Manny” Gault
-
路易斯安那州 Bienville Parish 當地的警長 Henderson Jordan
-
路易斯安那州 Bienville Parish 當地的副警長 Prentiss Oakley
特別小組在5月21日晚上9點時抵達預定地點,他們將 Henry Methvin 父親的卡車停在路邊,並且拆掉其中一個輪胎以分散克萊的注意力,同時也迫使克萊的車必須開近埋伏點,安排好了之後,一行人就躲在路旁的灌木叢中,但是一直等到第二天5月22日卻都沒有見到克萊一行人的踪影。
到5月23日早上9點,埋伏的小組幾乎打算放棄的時侯,終於聽到了克萊所偷來的福特V8 車子駛近的聲音,於是一經確認是克萊的車子之後,埋伏的一行人便立即開火。
當天每個警官除了攜帶火力強大的白朗寧自動步槍之外,還帶了散彈槍與手槍。他們先以白朗寧自動步槍射擊邦妮與克萊的車子、子彈打完之後便換用散彈槍開火、散彈槍打完之後又換用手槍射擊。全身彈孔又冒著硝煙的車子繼續往前滑行了大約50碼才開到路邊的水溝停下來,整輛車幾乎翻了過來,車停之後,特別小組依然繼續不斷的對著福特車射擊,一直到所有人的子彈都用完了為止。
當時他們並沒有出聲要求邦妮與克萊棄械投降,邦妮與克萊兩個人也根本連還擊的機會都沒有。
1934年5月23日早上9:15分時,邦妮與克萊兩人宣告死亡。據說,被亂槍打死的兩個人身上各自佈滿了超過50個彈孔。
雖然邦妮生前希望死後與克萊合葬,但是邦妮的家人拒絕將邦妮與克萊合葬在一起,因此邦妮最後被葬在達拉斯的 Crown Hill 墓園,而克萊被葬在 Western Heights 墓園中3,有超過2萬名群眾參加了邦妮的葬禮。
據說,邦妮與克萊的葬禮上,「頭號公敵」約翰‧狄林傑都曾送花致意,而兩個月之後,狄林傑就在芝加哥被圍捕時身亡了,公敵橫行美國的時代也隨之宣告落幕。
(完)
註1: 筆者手上有的「我倆沒有明天」電影DVD是華納多年之後重新發行、影片色彩經過重新數位化製作的版本。電影當中的殺人、犯案等暴力情節被淡化了許多,反而偏重在邦妮與克萊年輕、叛逆,類似60、70年代嬉皮一般的反抗權威與傳統的流浪公路旅程,除了最後一幕之外,影片基調輕鬆明亮,不像之後我們常見的黑幫或暴力犯罪電影一般沉重,克萊第一次帶著邦妮搶銀行卻搶到了一家早就破產沒現金的銀行那一幕,令人莞爾。
註2: 關於 Frank A. Hamer 是如何『說服』Methvin 的雙親配合,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之一是 Hamer 當天事實上是把 Methvin 的老爸綁在埋伏地點附近的樹上,並且要他閉嘴。電影當中的劇情則是 Methvin 的老父自一開始即配合執法人員,還在路邊假裝換輪胎以吸引克萊停車、下車,但是這個改編過的劇情與事實有出入,可信度不高。
註3: 邦妮與克萊過世之後,家人居然還各別獲得了保險公司的全額理賠,但是也是從那時之後,各大保險公司都修改了理賠的相關規定,此後犯罪身亡者不再獲得理賠。
近期留言